抱歉,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
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(启用)JavaScript
了解详情 >

前言

PCR 技术是一种以 DNA 半保留复制为基本原理,在短时间内对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进行大量扩增的技术。两种引物分别结合在目的基因的两侧,经过二到三轮循环,即可产生目的基因序列。由于它扩增高效、自动化水平高,它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中。

PCR 基本知识

PCR 的前期准备需要以下原料/物质:

  1. 缓冲液(含 ,用以激活 DNA 聚合酶)
  2. 四种脱氧核苷酸(实际上为四种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:dATP dTTP dGTP dCTP,类比 ATP,三磷酸中的高能磷酸键可水解供能)
  3. 两种引物
  4. 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(通常为 TaqDNA 聚合酶,从水生栖热菌中分离得到)
  5. DNA 模板链

这里最重要的是引物的设计,引物是一种能与 DNA 双链结合的短单链核酸,长度在 20-30 碱基对。因为 DNA 聚合酶只能从 DNA 片段 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,因而就需要人工设计一个片段,让它与 DNA 链结合,从而让聚合酶正常复制出完整的链。

PCR 分为变性、复性(退火)、延伸三步。首先,在 的高温条件下处理 DNA 分子,使双链间的氢键断开;接着将温度重新降至 左右,让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引物与 DNA 双链分别结合;最后重新升温至 左右,在保证引物不脱离双链的情况下,让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(TaqDNA 聚合酶)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结合到引物片段的 端(羟基端)并继续结合直到完成双链的复制。如下图:

我们发现,PCR 复性时,引物的结合位点总是更靠近模板链的 端。这是因为 DNA 聚合酶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 端。又因为 DNA 双链是反向平行的,因此引物的 端会更接近目的基因的一段,延伸时就可以将目的基因复制出来。如此便是 PCR 的三大基本步骤。

PCR 中的数量关系

我们在必修二中学过,DNA 半保留复制得到子代 DNA 分子的个数是呈指数级增长的(单个 DNA 经 代复制后得到 个 DNA 分子)。这是因为每次 DNA 复制后的产物都可作为下一轮复制的模板。

一般地,如果两个引物均未结合在 DNA 两端,那么至少经过三轮循环,才会产生完整的目的基因。如下图:

我们根据分子两条链的相对长短,将扩增产物分为三类——中长链、短中链和短短链,其中短短链为目的基因。不难发现,中长链只会来源于 DNA 两条模板链,因而总数恒定为 ;多推几个循环可以发现中长链和短中链的总数为 ,那么短中链的总数为 ;减去前两种可得目的基因(短短链)的总数为 。常规 PCR 会进行约 个循环,也就是说在理想情况下,PCR 最终产物将有 为目的基因。

再来看引物,发现除了原 DNA 链以外的链都是由引物扩增而来,因此会消耗共 个引物分子,均分到每种引物就是 条。

那如果有一种引物结合在 DNA 链的端位呢?如下图:

此时仅需经历两轮 PCR 即可得目的基因。如果两种引物均结合在端位,模型退化成 DNA 的半保留复制,实际操作没有意义,故舍去不谈。

反向 PCR 技术

利用质粒构建表达载体后,我们有时并不确定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点甚至是方向,这种不确定性在仅用同种限制酶切割质粒、以及质粒上存在多个限制酶切位点时特为尤甚。此时我们就需要获得目的基因两侧的碱基序列,就可通过序列比对来快速确定目的基因的具体插入位置。

反向 PCR 主要在环状 DNA 上进行,因为环形 DNA 意味着原本不相连的两段外序列如今连接在一起,那么就可以用 PCR 的方式一次性扩增出该片段。基本思路与普通 PCR 很相似,唯一不同的是,此时外序列变为目的基因,那么设计的引物就应该结合在外序列的 端,即原目的基因的 端。余下的内容就是普通 PCR 的范畴了,如下图:

大引物 PCR 技术

在蛋白质工程中,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操作是将某种氨基酸对应的 DNA 编码转换成另一种氨基酸的编码。就需要我们在保证其他碱基顺序和种类不变的情况下,定点突变目的位点的若干碱基,此时便可以使用大引物 PCR 来获得定点突变的 DNA。

开始前,我们需要准备常规上下游引物,它们将分别结合在 DNA 模板链的端位,以及一个在对应位点有过修改的突变引物。首先让上游引物与突变引物结合,进行普通 PCR,有了突变位点的影响,最终扩增出的目的基因在指定位点是有目标突变的。但是产物并非是全部的 DNA 序列(短短链),我们还需要再进行一轮 PCR,用到下游引物和突变引物,即可扩增出完整的定点突变基因。基本思路如下图:

评论